真是遗憾的事。先生既然肯屈尊和她们仔细交谈,她们日后还能有所成就吗?”多九公连连点头说:“您女儿明年肯定能高中。”
\n
\n
只见紫衣女子又接着说:“先生既然执意不肯赐教,我们也不必苦苦相求。况且就算记住几个书名,要是不明白其中的主旨要义,也不过是个卖书的伙计,没什么稀奇的。但不知道先生所说的一百多种,其中讲解得最好的,应该是哪家呢?”多九公说:“当年孔子作了《十翼》,《易》道就发扬光大了。从商瞿向孔子学习《易》之后,传承就没有断绝。前汉有京房、费直等各家,后汉有马融、郑玄等人。依我愚见,两汉注解《易》的各家,大多沉溺于象占之学。到了魏时,王弼注释《周易》,抛开了象占的旧解,独出心裁,畅谈义理。于是天下后世,凡是谈论《易》的人,没有不尊崇他的,其他的书都被废弃了。这么看来,从汉到隋,应该以王弼的注解为最佳。”
\n
\n
紫衣女子听了,忍不住笑道:“先生这一番议论,似乎对各家的注解以及王弼的书还没有完全了解,不过是拾人牙慧,拿来评论,这哪里是教导后辈的方法呢?汉儒所谈论的象占,固然不能完全涵盖《周易》的要义;王弼抛开旧有的学说,自创新解,只注重义理,可孔子说‘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’,哪里只有‘义理’两个字呢?晋时韩康伯见王弼的书盛行,因为《系辞》缺少注解,于是依据王弼的义理,注释了《系辞》两卷,因此后人就有了‘王韩’的说法。他们的书既不够精确详细,还胡乱改动古字,把‘向’改成‘乡’,把‘驱’改成‘殴’之类的,数不胜数。所以古人说:‘若使当年传汉《易》,王韩俗字久无存。’当年范宁说王弼的罪过比桀、纣还大,难道是毫无缘由的吗?现在先生说他的注解是最好的,甚至说这本书一出,其他书都被废弃了,怎么会这样呢?真是痴人说梦!总之,做学问要在实实在在的地方下功夫,议论自然就会有确切的根据;如果只是浮光掠影,心中没有主见,自然就会随波逐流,无所适从。先生恰好犯了这个毛病,还不懂装懂,一味说大话骗人,未免把别人看得太没文化了!”
\n
\n
多九公听了,满脸是汗,走也不是,坐也不是,只是发愣,无言以对。正想着脱身,那个老者又献上两杯茶说:“在这小屋里委屈先生,让先生受热了,实在过意不去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