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九月秋收之后,徐灏正式开始了改革。
\n
\n
其一,在西北全境开始试行三年义务教育,提高识字率,初步消除文盲,六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,食宿由官府承担。
\n
\n
其二,重新丈量土地,普查人口,按照家庭人口数,重新分配土地。
\n
\n
其三,取消施行了几千年的人头税和力役、职役,原有的田赋、杂役等合并,按土地面积征收,无地者无需纳税。
\n
\n
其四,试行军衔制,按照后世经验,分为尉官、校官、将官,彰武朔方军全军重新整编,分为左右两翼和中军三部分,加上炮兵、工兵、后勤人员,共计常备军三万五千人,战时随时召集预备军,工业社会的强大动员能力,能在短时间聚起十万大军。
\n
\n
消息传开,百姓奔走相告,除了第四条是军事方面的,其他三条都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,无疑是“善政”。
\n
\n
尤其是分配土地,取消人头税,更是闻所未闻,百姓们兴奋莫名。
\n
\n
几项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,解放了生产力,让人们劳动积极性大涨。
\n
\n
当然,政策的推行也不是一帆风顺,阻力很大,但是凭借着徐灏超强的威望,和手里的刀把子,还有百姓的支持,虽然艰难还是一点点推行了下去。
\n
\n
十月的时候,徐灏给长安的京兆尹王彦超写了一封信,试探了一番,王彦超态度暧昧,既不说服从,也不说反对,只是一堆客气话,来回打太极。
\n
\n
不过他这个态度,就已经很不错了,最起码没有公开做忠臣。
\n
\n
其实就算王彦超不从也没用,长安残破,兵不满万,更重要的事,延州发展得太好了,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