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 />\n
\n
但一来朝廷田亩清丈之国策正处用人之际,二则万余官员的培养任用着实糜费不小。
\n
\n
最经济实用的方法。
\n
\n
无疑就是让他们这群称为官员以旧带新,实地考察培养。
\n
\n
现行筛选。
\n
\n
培养价值高的,替任时就代县令职,等后期朝廷招录人才的机制稳固下来,这批人还得再调回中央进修,补齐短板。
\n
\n
至于其他人能用的,就顶替一些副职,给他们打打下手,或者调任更加偏远之地,大浪淘金。
\n
\n
至于最后那些能力或人品欠缺的,朝廷将会另行分派。
\n
\n
反正大明初定才十余载。
\n
\n
若说要朝廷空出一万多个官职,这着实捉襟见肘。
\n
\n
可若是做别的。
\n
\n
推行报社也好,兴地方教化也罢。
\n
\n
将这一万多人放到北境,那还只是杯水车薪呢。
\n
\n
两三百年的战乱摧残,对于北境的摧残,真不是区区一个满目疮痍就能形容的。
\n
\n
文脉尽毁,或许只是北京遭遇的摧残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了。
\n
\n
而对这批秋闱待任官员的能力及人品筛选,也自这一刻,正式开始。
\n
\n
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