载舟,亦能覆舟的道理,更深刻体会过老百姓生活的艰辛。
\n
\n
所以洪武一代,老朱制定的许多国策,都是侧重百姓的。
\n
\n
但作为一个圣明君主的同时,老朱不通文治,也使他定下的策略短视,并留有一身老百姓的执拗。
\n
\n
这一点,在他对待皇室宗亲的态度上尤为明显。
\n
\n
洪武九年,老朱分封藩王时,就有一名叫做叶伯巨的官员上疏陈述分封的弊处。
\n
\n
虽然这个问题确实在老朱死后爆雷,但当时的老朱可是以离间皇家亲情为由,毫不犹豫的砍了他的脑袋。
\n
\n
可见老朱对于血缘宗亲的偏袒。
\n
\n
就是现在清楚的了解了皇室宗亲俸禄未来会给朝廷带来多大的负担,老朱的态度,仍就是偏向两全其美的。
\n
\n
朱标当然清楚这一点,所以提出的第一个建议,也只是削减宗亲的俸禄而已。
\n
\n
于是乎,这对父子就在奉天殿对视了良久。
\n
\n
直至深夜,却也没憋出一个好屁来。
\n
\n
但朱标毕竟是个聪明的。
\n
\n
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还不能把问题转交给别人吗?
\n
\n
“儿臣鲁钝,一时半会,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。”
\n
\n
“但儿臣觉得,解铃还须系铃人,父皇与儿臣都不精于术算,自然深陷其中,无法自拔。”
\n
\n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