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公?”
身材高大健壮的朱熹闻言瞬间兴奋:“难道现在山东也有我父亲的名声吗?”
辛弃疾再次诧异。
朱熹仿佛见怪不怪,摆了摆硕大右手说道:“我自幼失怙,母亲带着我投奔父亲生前好友,也就是我的义父彦修公。
我在义父羽翼下习得文武艺,并能参加科举以报效国家。义父与我,乃是有再造恩德,所以平日我也称彦修公为父。”
与后世程朱理学大兴之时的老夫子形象不同,朱熹其实并不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腐儒,也不是天天听着男女大防的道德先生。
朱熹的政治光谱更加清晰,他的四名授业恩师刘子羽、胡宪、刘勉之、刘子翚全都是货真价实的主战派,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,朱熹怎么可能不想办法收复故土?
辛弃疾虽然不知道朱熹是谁,却知道刘子羽的大名,不由得立即对朱熹肃然起敬。
原因无他,在建炎年间的富平之战后,宋国在西北之所以没有一崩到底,武有吴玠,文有刘子羽,两人在兴元府,也就是汉中稳住了大局,将金军又撵了出去。
这要是被金军全据汉中,乃至于攻下蜀地,宋国立即就会进入亡国倒计时。
当然,作为有能力的主战派,刘子羽的下场自然不是太好。
在秦桧掌权之后,刘子羽被罢官免职,在绍兴二十六年,也就是十六年前郁郁而终。
此时论及义父,朱熹语气中有抑制不住的骄傲,也有难以克制的悲痛。
如果刘子羽还在,哪里还轮得到张浚来扛起主战派的大旗?
辛弃疾肃容,整理衣冠之后躬身一礼:“我为北地百姓,对朱三郎谢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