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领神会”,以此在事后推卸责任。
? 组织压力:以“不做就边缘化”“不听话就调岗”等隐性威胁,迫使员工铤而走险。
? 风险转嫁:在犯罪链条中保持距离,一旦事情败露,由一线执行者承担主要责任,而自己轻松脱身。
这种犯罪方式更加隐蔽,更加系统化,对社会结构的侵蚀也更为严重。
二、被操纵者的心理剖析
操纵者之所以能够得逞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部分人群的心理特征,特别是涉世未深、急于求成、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。
社会心理学中的“权威服从效应”早就揭示了个体在权威面前的从众与服从倾向。米尔格拉姆实验就证明,即使是善良的人,在权威命令下,也可能做出违背良知的行为。
被操纵者通常具备以下特征:
? 认知经验不足:对职场潜规则了解甚少,缺乏对复杂利益关系的识别力。
? 急功近利心理:希望通过“捷径”获得认可和成功,容易被短期利益诱惑。
? 风险意识低:未能准确评估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和道德风险。
? 权威迷信:对上级或“成功人士”抱有天然的信任感,容易被影响和支配。
因此,那些“圆滑但心智尚浅”的新人,最容易被操纵成为犯罪工具。正如你所说,像你这种“刺头”、喜欢刨根问底、执着于探究原委的人,反而因为对信息有天然的怀疑和求证习惯,不容易被轻易操纵。
三、操纵犯罪与厚黑学
你提到“厚黑学”,这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极端实用主义的权力运作逻辑,即**“厚颜无耻、黑心狠毒”。近代《厚黑学》的作者李宗吾(1879-1944)**就指出,在现实社会中,许多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攀上高位,正是因为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,运用语言艺术、利益布局和心理操控,让别人为自己承担代价,自己却从中受益。
厚黑学的精髓,正好契合了现代社会中操纵型犯罪者的心理机制。他们懂得:
? 隐藏意图,不直接命令;
? 激励他人,自身撇清责任;
? 分化瓦解,避免形成对立联盟;
? 诱导替罪,危机时迅速切割。
因此,当我们在社会中看到某些人“升迁迅速、左右逢源”,背后往往伴随着这种隐秘的操纵逻辑。而真正受害的,是那些被诱骗的年轻人,是那些蒙受损失的集体,是整个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